close

  中國江蘇網5月29日訊 (記者 羅鵬)近日,有網友將太湖藍藻的照片上傳至網絡,不禁引起人們的擔憂。而連日來的高溫又給藍藻生長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,這些都讓人再次產生疑問,如今太湖水質如何?藍藻生長的情況又如何呢?對此,記者近日在無錫、蘇州兩地進行了走訪。
  嚴控藍藻大面積出現,太湖水質逐漸向好
  
  27日中午,記者來到無錫黿頭渚風景區,儘管艷陽高照,但還是有眾多游客來此游玩。在湖邊一處藍藻打撈點,幾名工作人員正在用機器仔細清理湖水。其中一位打撈工王建偉告訴記者,從早上6點開始,他便與同事開始了藍藻打撈,一直到晚上6點,他們會一直堅守在崗位上。而一年四季,他們都一如既往,春季撈水草,夏季清理藍藻。
  順著工人的指引,記者看到在湖泊的部分角落上飄著綠油油的藍藻,面積並不大,但頗為影響感官。根據衛星遙感監測,進入4月份,隨著氣溫升高,太湖已經出現了藍藻的水華現象。無錫市太湖辦主任顧崗解釋說,藍藻作為一種最為普遍的藻類植物,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有35億年的歷史,眾多湖泊中都會出現,尤其是像太湖這種屬於富營養狀態的湖泊,但並不意味著出現藍藻,水質就會有明顯下降,不能談藻色變。
  根據截止到今年4月份的數據來看,今年太湖的水位比往年增加了20公分,也就意味著太湖的環境容量增加了15%到20%,所以今年藍藻出現的數量、發生的頻次、覆蓋的面積都好於往年。“整個太湖水質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,但是太湖藍藻的生存條件還沒有改變,我們堅決不會因為藍藻的出現影響市民的用水。” 顧崗說。
  作為從07年太湖水污染危機起,就在湖邊每天對藍藻進行清理,且對藍藻生長狀況極為熟悉的打撈工,王建偉的感受最為直觀,“這幾天不是溫度持續在升高麽,所以相對來講藍藻也開始逐漸冒了出來,我們30幾個人在打撈,一天30多噸,但可以說句實話,今年密集的時候沒有去年多了。”
  據介紹,藍藻只有在湖泛腐爛時才會對水質造成影響,面對今年夏季可能出現的高溫對藍藻治理的嚴峻考驗,四月以來太湖加強藍藻打撈,做到日生日清,避免其在無風等天氣條件下聚集,堅持“確保飲用水安全、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”的治太目標。
  雙源供水互通互聯,居民飲用水安全有保障
  藍藻的出現會不會再次造成當地居民用水困難?其實,從07年藍藻危機開始,太湖流域附近的城市便開始對居民用水安全下足功夫。無論是具有億噸供水能力的“安全供水高速通道”,還是自身“鍛造”供水能力,可以說,太湖流域的居民再也不會因為藍藻而“吃不上”自來水。
  在無錫市,去年7月投入使用的“安全供水高速通道”實現了長江、太湖“雙源供水、互聯互通”,全年調引長江水22.4億立方米,相當於半個太湖的庫容量。顧崗告訴記者,無錫市曾經做過一項實驗,在48小時內將居民用水從太湖切換至長江供水,不僅完全滿足了所有居民的用水,甚至市民對此也毫無感覺,這意味著,即便太湖水不能滿足供應條件,“安全供水高速通道”也能滿足所有居民的需求。
  據介紹,無錫建成運行的國內首條安全供水高速通道,使四個水廠互相連通互為備用,實現了長江太湖雙源供水的保障體系,一旦一個水源發生波動,可實時切換到另一個,確保乾凈優質的水源通往每個市民的家中。在太湖取水口,記者看到,水面傳感器正24小時不間斷工作,每5分鐘傳送一次水面變化數據,全面監測著水質、水文變化情況,將藍藻湖泛扼殺在萌芽狀態中。
  除了精細化的預警制度,太湖流域水質深度處理能力也在增強。蘇州吳中供水廠新建了生物活性炭處理工程,出廠水可滿足國家106項水質標準,有效提高了應對水源突發事件能力。根據環保部門監測,1到4月份太湖湖體平均水質為四類,主要指標均滿足或優於國家標準。但面對太湖治理這一長期綜合課題,打贏“安全度夏”戰,相關部門表示仍不能鬆懈。
  根據環保部門監測,1-4月份太湖湖體平均水質為四類,國家考核的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,主要指標均滿足或優於國家標準。同時,為了保障太湖流域周邊人民的飲用水安全,周邊所有縣市都建設了備用水源地,飲用水質量也在不斷提升。
  據江蘇省太湖辦副主任、湖泊學博導張利民介紹,為了確保飲用水安全,太湖不發生大面積湖泛,省政府專門出台了兩個預案,即藍藻防控預案和湖泛防控預案,確保太湖安全度夏。“我省已經連續六年實現了安全度夏的目標,太湖今年可能在盛夏期間降水會偏少,梅雨之後伏旱的時間也會偏長,但是我相信只要主動的積極應對,肯定能夠實現今年安全度夏的目標。”  (原標題:藍藻不成災市民有水喝 太湖“安全度夏”有底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q56pqfh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